吉利汽车李书福收回极氪, 行业开始变天

  • 2025-07-18 17:34:06
  • 383

吉利汽车与极氪签订合并协议

吉利回归主业的决心有多大?推进回归“一个吉利”战略,李书福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近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旗下吉利汽车与极氪科技正式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除其已持有股份外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

公告显示,吉利汽车如要私有化极氪应付代价总额约为23.9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1.99亿元)。在收购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附属公司,实现私有化并于美国纽约交易所退市。

这场看似“退一步”的操作实则是一次酝酿已久的资本与产业整合。

今年2月,极氪、吉利汽车分别发布公告,宣布极氪完成领克收购及注资事项,完成后领克51%权益归属极氪,49%权益归属吉利汽车,领克成为极氪非全资附属公司。

与此同时,极氪科技集团也正式宣告成立,旗下包含极氪汽车和领克汽车两个品牌。

5月,吉利汽车就发布公告称,计划收购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发行的全部股份。若交易完成,极氪将实现私有化,并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在极氪宣布退市的同时,吉利控股集团的高层也相应发生了重大调整。

据了解,原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将调任至副董事长,负责董事局日常管理及投融资,主导资本运作与重大合作项目;而安聪慧则将从极氪科技集团CEO升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全面统筹集团运营。

对于这一系列变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吉利控股集团去年发布《台州宣言》以来,‘一个吉利行动’进展顺利,本次合并为吉利汽车更美好的未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什么是《台州宣言》?

《台州宣言》是李书福在2024年9月宣布的战略计划,涵盖“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和战略人才”五大举措,旨在聚焦汽车主业,布局科技生态,提升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来解读,私有化后,极氪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附属公司,双方在资本层面实现了完全的融合。这使得吉利可以更加灵活地调配资源,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集团内部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李书福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聚焦资源。

当下的竞争环境更复杂——新能源赛道已进入“淘汰赛”,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优势持续压低价格,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跨界入局,吉利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整合资源,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当然,合并并非没有挑战。

极氪自上市以来,一直未能摆脱亏损的困境。2024年,极氪净亏损达57.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31%,与母公司吉利汽车19.17%的净资产收益率形成鲜明对比。

另外,业务整合方面,虽然吉利和极氪在业务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要实现真正的协同效应并非易事。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合并的各项手续和程序完成还需要一定时间。

“汽车狂人”李书福

等极氪退市后,单就数量来说,李书福将“失去”一家上市公司。除了极氪,李书福还手握吉利汽车、沃尔沃、极星、亿咖通、钱江摩托、汉马科技、力帆科技、路特斯、曹操出行这九家上市公司。

其中曹操出行于今年6月25日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但开盘即破发,跌幅一度达19%。截至2025年7月16日港股收盘,曹操出行最新市值198.25亿港元。

手握多家上市公司,李书福的身价也十分可观。在今年6月发布的2025新财富500创富榜中,李书福/李星星以1493.9亿元的财富排名第11位。

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个人财富的积累。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李书福。

李书福的创业故事始于1982年。那一年,19岁的他揣着父亲给的120元,骑着一辆破自行车为路人拍照。半年后,他赚到第一桶金,开起了照相馆。

此后,他不断捕捉着时代的商机:从冰箱配件到装潢材料,从摩托车制造到汽车生产,每一次转型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但也让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本。

1997年,李书福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造汽车。在当时,汽车行业是国有企业的天下,民营资本进入几乎是天方夜谭。但李书福不信邪,当时的他,用一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个铁壳”的名言震惊四座,被人们称为“汽车狂人”。

让李书福名声大噪的,还有2010年那场惊天并购。

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100%股权,这一“蛇吞象”的交易震惊全球。

收购沃尔沃后,李书福做了三件关键事:一是尊重沃尔沃的独立运营权,保留其瑞典总部和研发体系;二是通过技术共享和联合研发,将沃尔沃的安全技术、底盘调校经验反哺吉利;三是推动吉利品牌向上突破,孵化出领克、极氪等高端品牌。

2021年,沃尔沃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上市,市值暴涨至180亿美元。吉利也借此完成了从“廉价车”到“技术流”的品牌蜕变。

多年来,吉利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堪称巨大。

就在前段时间,李书福还公开批评造车新势力的挖人行为,他直言:“现在全中国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是到吉利来挖人,他们造车的人才宝库都是在吉利挖过去的。”

李书福进一步强调,没有吉利培养那么多人才,他们是造不出车的。

造车新势力的挖人行为也反映出当前汽车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成为了各大企业争夺的焦点。

当然了,车企最本质的比拼还是在于技术和产品价值。只有在技术上持续加大投入,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用技术创新和高价值产品构筑起护城河,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依旧呈现出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状态。

龙头比亚迪不用多说,一边,“新人”小米汽车势头凶猛,连连创下行业记录。

7月1日,小米汽车公布6月交付量数据,当月交付量超过2.5万辆,在新势力品牌中排名第四,仅次于零跑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如今,小米汽车上市15个月,交付已超过30万。

与此同时,小米YU7也颇受市场青睐。数据显示,YU7开售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突破28.9万台;开售18小时,小米YU7锁单量突破24万台。

然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残酷的竞争和无情的市场法则。另一边,车企“淘汰赛”从未停止,比如哪吒汽车、极越汽车、高合汽车……

公开资料显示,哪吒汽车品牌成立于2018年,2022年,哪吒汽车以年销量15.21万辆成为国内交付量第一的造车新势力,一时间风光无限。

但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自身经营策略的失误,哪吒汽车的发展逐渐陷入了困境。今年,哪吒汽车就陷入了一系列的舆论风波,让外界感到担忧。

不过,哪吒汽车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找让自己翻身的办法。

除此之外,今年618期间,车圈还打起了“价格战”。

5月底,比亚迪官方推出了限时“一口价”或限时补贴的促销活动,涉及王朝网、海洋网共计22款智驾版车型,最高补贴优惠达5.3万元,引起了多家车企跟进。几乎在同一时间,红旗、深蓝、零跑、凯迪拉克、智己、奇瑞等多个品牌都推出了“一口价”或“保价”促销政策。

车企纷纷打响价格战,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渐饱和,车企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降价成为了许多车企的无奈之举。

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那些能够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和进取的车企,才能笑到最后。

作者 | 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