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赛道火爆, 有望催生千亿级市场! 保险如何顺势而为?

  • 2025-08-23 02:51:26
  • 736

“机器人方阵自主行进、与真人模特同台走秀、高精度足球对抗”,近日圆满落幕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展现了人工智能与运动控制的深度融合,也为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的智能化变革勾勒出清晰路径。

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加速渗透工业制造、消费服务及家庭生活等多元场景。有行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并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产业爆发式增长,催生出全新保险需求。在本次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中国人保作为官方合作伙伴,为参赛机器人企业提供定制化风险保障。大家财险、中原农险也陆续布局机器人保险赛道,分别为傲鲨智能“外骨骼机器人”、激光除草机器人提供保障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机器人行业技术密集、创新活跃,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其复杂性和专业性并非短期内能够突破。面对风险评估难、动态定价挑战大、数据孤岛普遍存在等一系列行业难题,保险机构应加快技术破局步伐,推动保险服务实现从传统财产损失补偿,向覆盖研发、生产、运营全链条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全面升级。这不仅是适应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险业抢占未来市场、把握产业风口的关键所在。

机器人保险加速落地

作为北京亦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及首届机器人运动会保险合作伙伴,中国人保凭借在机器人保险领域的先发优势,其创新研发的系列专属产品已为国内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

就在7月初,宁波市首单人形机器人应用保险落地。由人保财险宁波鄞州中心支公司为本地一家生产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企业定制,提供涵盖产品责任险与产品质量险的综合保障,总保额400万元。

在今年北京机器人半马赛事中,人保财险打造的“科技+体育+保险”三维保障体系,一方面保障参赛机器人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及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自身损失,同时还覆盖机器人在比赛过程中可能对第三方造成的损失。

除人保财险外,还有多家保险公司也已布局机器人保险。例如,今年7月底,大家财险宣布为“外骨骼机器人”——傲鲨智能VIATRIX产品提供承保服务。在合作中,大家财险针对VIATRIX提供的核心保障在于:若因该外骨骼机器人存在缺陷导致使用者或他人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大家财险将在责任范围内进行赔偿。

此外,6月11日,中原农险黑龙江分公司推出全国首单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专属责任保险。从保障范围上看,若因被保险人的研发成果(即该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存在设计缺陷导致意外事故,生产过程中对于大豆苗期的苗损率高于5%(不含)以上的损失,将由该险企依据合同予以赔付。

事实上,行业首创的突破可追溯至2022年初。彼时,人保财险联合优艾智合机器人、中再产险等机构推出的《移动机器人质量责任保险》,其中“产品质量缺陷责任险”和“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责任险”两大主险,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另有“数据恢复费用保险”“信息技术服务费用保险”两项附加险,针对性解决数据与技术难题。

市场前景与政策助力

当前机器人赛道浪潮澎湃,科技企业竞相涌现,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多家企业此前透露将于年内实现量产。与此同时,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头部企业亦频频释放上市信号,引发广泛关注。随着机器人企业快速成长并不断取得突破,其应用正加速渗透至日常场景——从制作咖啡到智能售货,机器人正逐步成为现实生产力,在工业与消费等多个领域持续拓宽商业化路径。

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我国已跻身全球人形机器人制造领先行列,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达约27.6亿元,并有望于2030年突破千亿大关,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与广阔的市场前景。

机器人产业实现高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推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大模型广泛落地,并重点支持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与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而产业腾飞亦需配套保障机制的有力支撑。今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加快出台推动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化风险分担与损失补偿功能,鼓励以共保体模式为重大科技项目提供保障,并积极研发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前沿领域的专属保险产品,为企业创新全程护航。

地方层面也迅速做出响应。6月,宁波市发布《宁波市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探索设立人形机器人应用险,对投保费率不超过3%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保费金额80%、上限200万元的补助。

同期,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印发《海南省科技保险产品目录(2025版)》,将机器人产品责任保险纳入其中。该产品面向机器人制造与销售企业,承保范围涵盖因设计缺陷、运行故障、外部交互模块异常、黑客攻击及使用碰撞等引发的第三方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保险期限为一年。

深圳市龙岗区亦于6月公示2025年科技保险险种备案名单,平安产险的机器人产品综合责任保险、人保财险的机器人综合责任保险等多款产品成功入选。

更早之前,2023年初,常州市武进区工信局便联合人保财险与太平洋产险,投入210万元在全省率先推出机器人产业保险项目,为区域机器人企业提供产品信用背书与风险保障。

风险与挑战极大

作为新兴产业,机器人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着环境复杂、付款周期漫长、违约风险高等挑战。为这个群体提供风险保障服务,险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

首当其冲的是风险评估复杂。由于机器人企业技术更新迭代快,硬件、软件和算法不断升级,导致风险特征动态变化。机器人事故可能涉及硬件故障、软件漏洞、操作失误或网络攻击等多种因素,会导致责任归属难以清晰划分。例如,机器人因传感器故障撞人,可能涉及数据缺失与定价困难。

其次是数据缺失,难以精准定价。机器人保险是新兴领域,缺乏长期、系统的风险数据积累。传统精算模型难以直接应用,导致保险公司难以准确评估风险概率和损失程度,进而影响保费定价的合理性。随着技术发展和应用场景拓展,风险特征不断变化,保险产品需频繁调整条款和费率。然而,频繁调整可能影响客户体验和市场稳定性。

另外,网络风险与信息安全亦给承保服务带来困扰。联网机器人面临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可能导致隐私侵犯、系统瘫痪或经济损失。

数据共享是破局关键

要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保险公司加强与机器人企业的合作,共建数据共享平台,探索动态定价和风险减量服务模式,以推动机器人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而数据孤岛则是当前机器人保险发展中最突出的挑战。

针对数据缺失问题,有学者提出,机器人本质上是多种高科技设备的集成系统,其核心组件通常已在其他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数据积累。保险公司可参照同类自动化设备或高科技产品的保险损失数据,分析诸如故障频次、操作失误、系统可靠性等共性风险因素,逐步建立初步的风险评估模型。

同时,还可借助结构化问卷、专家访谈、用户调研等方式,主动获取来自制造商、用户及领域专家对潜在风险的定性评价与定量估计,进一步补充关键指标,如故障概率、损失幅度和影响范围等,从而持续完善风险评估的数据基础。

另有专家强调,打破数据壁垒需依靠多方协同,建议由保险公司、机器人制造商和典型用户共同构建事故数据共享平台,系统积累故障和赔付案例,为风险定价提供实证支持。在产品层面,可推进模块化保险设计,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风险特征灵活组合保障责任,以贴合被保险人实际需求。此外,还应引入实时风险监测机制,动态追踪机器人的运行状态,并基于风险变化实现费率的动态调整。

在推进行业数据共享方面,有业内人士建议,应由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建立机器人保险数据共享机制,统一数据采集标准,研究安全可行的信息脱敏技术,强化商业秘密与个人信息保护,为机器人保险的稳健创新奠定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