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吃了“投票亏”, 6G靠它扳回来! 中国这一突破让美企的布局白忙活

  • 2025-09-02 23:59:32
  • 673

北京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的联合团队,在《Nature》发表论文,宣布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全频段、自适应的高速无线通信原型芯片。

别被“原型芯片”四个字骗了,这东西的分量,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重。

它意味着什么?

从0.5GHz到115GHz这么宽的频率范围,这一枚芯片全部“通吃”。

以前我们用的通信芯片,好比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频段就要配一种芯片。而现在,中国团队做出来的,是一把“万能钥匙”。

这不是普通的技术迭代,这是一场通信架构的根本革命。

而它出现的时机,更是意味深长。

1、

几年前5G标准大战的那场投票,很多人还记忆犹新。

华为原本在技术上全面领先,高通却靠着“合纵连横”的联盟策略,硬是在标准制定环节扳回一城,最终与华为共享RAN标准主导权。

那是一场典型的“技术政治学”胜利,你技术强,但我兄弟多。

到了6G布局阶段,美国显然想如法炮制。

去年,英伟达拉上三星、ARM、爱立信、诺基亚等一大串巨头,成立所谓“AI-RAN联盟”,名义上是要用人工智能重新定义6G网络接口,实则是在为下一轮标准争夺提前圈地。

另一边,美国也没闲着,联合多个国家发布所谓“6G原则”,试图从规则层面抢占话语权。

他们打的算盘很简单:既然单打独斗比不过中国,那就用“组团”的方式,靠生态和联盟来锁定胜局。

二、

但这一切布局,都被中国科研团队的一枚小小芯片打乱了节奏。

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团队提出的这款全频段芯片,真正厉害之处不在于它覆盖的频段有多宽,而在于它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通信标准的博弈基础。

以往为什么标准争夺那么激烈?

因为每个国家、每个厂商,手里握着的可能只是某一个频段、某一种制式的核心技术。

你要做全球通信,就得把这么多家的技术“拼”在一起。谁多谁少、谁主谁次,自然要争得头破血流。

而如今,中国团队直接拿出一枚芯片,通吃全频段。

这就好比以前大家都是卖不同型号的螺丝钉的,突然有人做出了一个万能螺丝刀,什么螺丝都能拧。那今后制定标准的时候,还要不要那么多“不同类型的螺丝钉”?话语权会流向谁?

答案不言自明。

三、

我并不想盲目乐观。原型芯片走向商业化,通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经历工艺迭代、成本控制、产业链配套等一系列考验。

但它代表的方向是清晰的:

中国不再只是在别人定好的赛道上追赶,而是开始换道超车,甚至直接重新定义赛道。

高通、英伟达等巨头原本想靠联盟战术和传统技术路径在6G时代再次上演“投票逆袭”,可现在,他们可能要面对一个非常陌生的局面,中企不再仅仅输出技术方案,而是输出底层架构和基础范式。

这才是最让西方措手不及的。

四、

说到底,6G之争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规则之争、路线之争。

中国这次突破,其意义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它揭示出一种新的可能性:当我们跳出传统通信芯片频段割裂的思维限制,从光电融合、架构创新的层面去重构通信系统,是有可能实现跨越式突破的。

真正的技术话语权,不是靠拉帮结派投出来的,而是靠扎实的研发、原创的理念和开放的生态一步步构建起来的。

结尾不妨引用论文作者王兴军教授的一段话:“这项研究是为了打造更加开放、融合的未来无线系统。”

你看,中国科研人思考的早已不是“如何赢过谁”,而是“如何开创一条更好的路”。

这条路,一旦开启,就不会因为谁的反对而停止。

而世界的通信技术史,或许正迎来一个新的一页。